[一零一]走进夏天 走近农民工
2009-08-31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马守云 责编: 浏览:24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已经走进夏天了,阳光明亮的晃的人睁不开眼,气温也攀升的让人再也不愿出去,而在校园的施工地上,你却能随时看见挥汗如雨的他们——或待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垒砌砖墙、或在轰鸣的机器旁搅拌混凝土、或在闭目的烟尘粉尘中忙碌穿梭……看了太多媒体关于他们的报道,辛酸、痛苦、隐忍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不会轻易出现的词在他们的身上似乎都能找到。对于这个群体,我们有着太多的同情和崇敬。一直都渴望有机会可以作一个农民工的采访,不仅仅是想去了解从土地中走出、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为生活而奔波的他们究竟在以何种方式生存,身上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更是有感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有多少人的父母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而当那些父母用屈辱和血泪支撑起我们这一片求学的天空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他们。如今终于有机会做了,可做完后的心情却是如此的沉重。

 

  农民工:为了生存 他们这样生活

  在未去采访他们之前,我想象着我采访的情形:他们会很多言,会争着向我诉说他们的故事,说到动情处,或许七尺的汉子也会泪流满面。而当我真正去采访时,我才知道想象和现实有多大的差距。他们大多都很沉默,带着农民特有的纯朴和寡言少语。
  
  校园里的农民工是我采访的第一个群体。或许是身处校园这个比较纯净的环境吧,他们说对这里的工作很满意,不管是工资待遇、吃住条件还是安全保障,从他们的口中,我得到的答案似乎无可挑剔:每天平均工资在50元左右,高的可达80多;吃的和我们学生差不多;公司为他们买了保险……条件比我想像得好多了。我问他们能得到这么好的待遇的原因是什么,“老板是个好人哪,他对我们很好!”他们回答。“老板是个好人”一句很朴素却很真挚的回答。因为老板对他多了一份充满人性的关怀,他们就这么容易的满足了,这么容易就感到幸福了。所以在有时加班一天工作12个小时时,他们没有怨言;在老板来工地时,他们能一改往日的寡言和老板谈笑风生。看着他们笑得样子,我知道原来他们要求并不多,快乐也许就这么简单。
  
  结束了对校园农民工的采访,我感到很高兴,是不是因为国家的关注农民工的待遇普遍都提高了呢?随后我又开始了对校园外的农民工的采访,而那些蹲在马路的两旁,前面放着一个小硬纸牌上面写有“木工” 、“装修”、“泥瓦”字样,每每有人经过,都会问“招工吗”“老板,你招什么工作”的马路农民工成了我第二个采访对象。而对他们的采访使我原来轻松下来的心情又再次沉重起来,他们的境遇远远不能和校园农民工相比,由于多次受骗,他们对职业介绍中心和政府设立的劳务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于是他们就自发的形成马路劳务市场,自己来寻找工作机会,他们说这样机会多一点,找工作的速度也快一点,但在这里找到的工作多半时间都很短,待遇也不是很高,更谈不上什么保险,如果遇到素质不高的雇主,自己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看着他们,有年过半百的老伯,他是为了在外地求学的儿女而拖着已不再强健的身体在默默坚持;有满面沧桑华发早生的叔叔,他是为了给在贫穷的乡下等候的妻儿寻一份好的生活;有稚气未脱和我一般大的小伙子,本是青春张扬的年纪脸上却写满了对生活的疲倦,甚至还有手上布满老茧的年轻阿姨,此时的她已不是在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而要像男人一样用瘦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一张张朴素的面庞,在我的眼中似乎都写满了风霜,一个个疲惫的身影似乎已厌倦城市的打工生活,可为了生存还在苦苦的坚持,那一刻我不敢再采访下去,我怕我承受不了他们太多辛酸的故事。
  
  同是农民工,一部分人很幸运,遇到了好的机会,碰到了好老板,就会让自己的打工生活变成一种快乐;一部分人却只能蹲在马路两旁,焦急的期待……。同一个群体,我却拿他们不同的境遇来对比,我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甚至有些残酷,可是我又想通过这种对比来寻找让农民工感到快乐和满足的原因。或许就是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关爱,多一些尊重,好老板多一些,黑心的包工头少一些吧。其实他们很简单,也很容易满足。

 

   城里人:请给他们应有的尊重

  在整个采访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一个词就是尊严。“我特别不喜欢农民工这个词”,他们中比较年轻的小赵告诉我,他说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常能感受到城里人对他们的歧视,而有些时候还被看作“盲流”,这对他们的自尊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他们也是人,是在凭自己的劳动赚钱,可因为干的都是挖土打桩、添砖加瓦的活,就成了廉价劳动力,就成为了别人歧视的对象,甚至连他们的子女也跟着享受不公平的待遇。“尊严”一个多么美好而又脆弱的名词,却成为了农民工最渴望的字眼。有时候对一个人的尊重并不需要多大的付出,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杯热茶,就可以让我们的农民工们心暖如春,可就是这一点点的尊重,我们都吝啬的不肯给予吗?
  
  诚然,农民工中确实有些人素质不是很高,对社会、对他人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他们毕竟只是农民工中的一小部分,我们又怎能因为这一小部分人的错而将冷漠和歧视强加给他们所有的人呢?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人文社会,那这种社会到底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想或许就是爱吧,家庭之爱、朋友之爱、陌生人之爱……有爱的地方,才会和谐、才会美好,当我们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对待我们身边的农民工时,他们也会感同身受,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我们的。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像爱我们的亲人一样去爱他们吧,不要让我们的冷漠把他们拒于千里之外,也不要用我们歧视的眼光去触痛他们脆弱的尊严。和谐是因为有爱,那就让这份爱也降临到他们的身边吧!

 

  农民工子女:我们该如何爱你?

  在采访中,我问了他们孩子的情况。对于自己他们都说无所谓,忍忍就过去了,但说到孩子,似乎触到了他们心中的痛处。几个大老爷们的眼眶红了,很分明的,我看到有泪在里面转。“我们做家长的觉得亏欠孩子太多了,我们没文化,没法好好教育他们,也没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听着他们的话,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应该是最好的写照了吧。
  
  随着民工潮的出现,相关问题也在他们子女的身上出现。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00万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他们的教育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想要进入城市的公办学校,可又负担不起高额的借读费,把孩子送到打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和安全问题又没法保证,有些孩子甚至连打工子弟学校都无法进入,成天在街面上流浪,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另外,还有1000万农民工子女则作为留守儿童呆在家里。因为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乏父母在道德上的约束 ,他们的学习、道德和生活也出现了诸多令人担忧的局面。农民工的子女,他们是一个极其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然而也是一个让人无比怜惜的群体。
  
  在07年春晚的舞台上,一首由30个农民工子女朗诵的诗《心里话》让全国亿万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没有华美的服饰,没有排场的歌舞,三十个衣着朴素的农村娃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作为农民工子弟的心里话。他们才多大,心里就已有了如此重的心事;他们才多高,肩上就已经开始承担生活的重压?他们说是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可那马路上却奔跑着别人的奔驰宝马;他们说是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可那里却是别人奢华无比的家。“别人和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孩子们有志气,尽管稚嫩却很真实,生活的不公平让他们过早的懂事、过早的成熟、过早的领略了什么叫社会,可延续着父母的坚强,他们做起了生活的强者。
  
  农民工子女,一群可爱的孩子,不管是守在父母身边还是留守家里,他们始终是父母的心头肉,也是父母最愧疚的人。或许他们看不到父母眼中疼惜的泪水,他们却是父母心中最重的牵挂。面对他们的坚强,面对他们的处境,我只想问,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来爱他们?                                                                              

  温家宝总理给打工子弟的题词

  农民工的话题似乎有太多可写,可文章总得有个结尾,那就让我们带着思考去结束吧。这次采访我觉得是在体验生活可又像是生活在体验我,大家都是人,都一样的感受着生存的压力,一样的追着自己的梦,一样的在履行着自己的责任,可是为什么农民工却比我们多了那么多的辛酸?作为一名小小的学生记者,自己的能力实在太有限,除却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牵挂,似乎再也作不了什么,那就让我们为那些善良的农民工们祈祷吧,希望他们的生活能少一些辛酸多一些幸福!  

责编:小弧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