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矢志报国、马革裹尸的军人不胜枚举,建功立业,彪炳史册的英雄也是浩若繁星,细数其中,不变的是他们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起他们伟大的人生。古有将士驻守大漠边疆,尽管金甲磨穿,但报国壮志却没有销磨,在大漠风沙的磨炼洗礼中变得更加坚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今有军人在荒漠戈壁,喧嚣城市间如护盾,似利剑保祖国安宁,卫人民幸福,杨献平的《边关》中,通过“我”去边防部队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描写了边关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无私无畏的家国情怀。
在仙境的勒布沟,这里都是如梦如幻的原始森林,丰润异常,时常的大雾衔山吞日,犹如奔袭的军团。2013年“4·20”芦山发生地震,邹教导员的老婆孩子、父母和岳父母,连做了手术还没出院的姐姐,只得都搬到了空地上,住在临时帐篷里。老婆孩子担惊受怕,有家不能回,有床不能睡。而远在西藏的邹教导员急在心里,没有办法赶回家中。听了老婆的抱怨,他不禁落下了泪,他是一位父亲、丈夫,但更是一名军人,家中出了变故,远在西藏的他无能为力。邹教导员的老婆虽然嘴上抱怨,但听见邹教导员哭了之后也急忙安慰他,“我就是心里难受,也就能骂你几句……再大的事儿都能扛过去,你不在家这么多年了,啥事儿不是你老婆我自己搞定的嘛!”
边关军人的家人也做出了很多牺牲,他们的丈夫或者父亲戍守边关,家中事务只能自己打点,还要担心远在边关家人的安危,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后方保障,经营好家庭。
在天上的无名湖,柴维誉不愿因为自己而战友中断假期归队,错过了弟弟的婚礼。通过弟媳介绍,他认识了张莉,归队的时候,张莉想到他所在的部队看看,柴维誉很为难,但拗不过,只好带着张莉来。路途艰辛,而且张莉高反严重,呕吐、晕眩。柴维誉说,咱们返回营部吧?张莉一边哭一边摇头说,就是死,也要去看看你们的那个无名湖。
在大雾的旺东,到悬崖根部,看到一座简易小庙,正中端放着一尊石头雕塑,还有军帽和领章。这是因为修路被巨石砸中而牺牲的连长。高明诚团长在执行勘测任务时不幸牺牲,在生命最后一刻心里想的是战友的安危,牺牲时,年仅39岁。
部队中的战友情特别温暖人,特别鼓舞人。2007年,副连长张明的父亲不慎触到高压电,需要高位截肢,凑不够手术费。连里官兵听说后,纷纷掏腰包,总额超过两万元。
作者先后在西北和成都从军,对于军旅生活有深刻感受,小说中描写的军人事迹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真实性,读者更加能够深刻体会理解到戍边战士的牺牲精神。以“我”的视角对事件展开叙述,使读者更加感同身受,感情更具有冲击力。
小说通过对多个事件的描写,充分体现了边关军人伟大的牺牲精神,小说刻画的每位人物都栩栩如生,将军人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对边关环境艰苦的描写,侧面烘托了战士的牺牲精神。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国家,将自己的热血,甚至生命留在了边境,树起了巍峨的界碑。